馬鈴薯黑脛病,麥苗患病一般在株高15~18cm時呈現癥狀,表現為植株低矮,成長虛弱,節間縮短,病株易從土中拔出,撥出后莖基部往往帶有母薯腐朽物。
發病部位莖稈常常主動開裂,橫切莖可見維管束為褐色,并分泌出很多的臭味粘液;同時葉片上卷,褪綠黃化,莖部變黑,萎蔫而死。假如病害開展較慢時,植株逐步干枯,成果部位上移,易長氣生塊莖。
發病規律
病菌在塊莖或在田間未徹底腐朽的病薯上越冬。帶病種薯是首要傳達源。線蟲、根蛆、雨水、灌溉水等也可傳達。發病適溫為23~27℃,高溫、高濕有利于發病。
病菌在土壤中能夠存活,在低溫多濕條件下存活時刻稍長。在西北馬鈴薯培養地區,陰濕的山區,二陰山區發病較重,半干旱區和干旱區發病較輕,山原地區發病稍輕,川區發病重。儲藏期間溫度高,濕度大,通風不良發病都重。在土壤豁重,排水不良,栽培密度較大,田間通透性差,辦理粗豪,植株成長不良,地下害蟲多時易發病。